潜江长安网

各区动态

-2019-

09/03

12:09

编辑:本站

中国文坛崛起“潜江诗群”

  

 潜江新闻网讯(通讯员 陈景丽 摄影 郑国华)6月24日至26日,“潜江诗群”研讨会暨首届章华台诗会成功举办,中国诗歌界的目光聚焦潜江,中国作协副主席、著名诗人吉狄马加,诗评家霍俊明等30余名著名诗人、诗评家聚集潜江,围绕“潜江诗群”展开研讨,探讨诗的个人性和群体性,新诗的代际、流派与群体等话题。如火的夏季,在江汉平原掀起如火的诗情……

 诗词现象:潜江和诗歌在一起

 “潜江是一座诗歌之城,仅有百万人口,写诗的却有三千多人,遍布各个阶层、各个行业,公务员、教师、农民工,从60后到00后,有上百名诗人活跃在中国诗坛。30多名诗人在全国诗歌大赛中获奖,每年都有数名诗人入选国内多种诗歌年度选本。2007年,潜江被誉为‘中华诗词之市’。”潜江市委外宣办主任王本伦介绍。

 潜江诗群从“60后”算起,到现在“00后”的出现,每个年代都诞生了多名具有标杆意义的诗人,诗歌创作代代相传,并形成了浓厚的创作氛围。2016年5月,由长江文艺出版社诗歌中心出版的《潜江诗选》共收录63位湖北潜江籍和在潜工作的诗人诗作235首。入选作品为1979-2015年诗人们创作并发表的现代诗代表作品,全面反映了潜江现代诗歌创作风貌。诗选中“60后”诗人 41位,比例超过 65%。潜江籍的柳宗宣、沉河、龚纯(湖北青蛙)、余述平、路漫等诗人,已经声名在外。而现居潜江的黄明山、让青、梁文涛、王春平(平果)、朱振雷(秀夫)、杨义祥、杨汉年、雪鹰、魏理科(大头鸭鸭)、郭红云、丁香结、杨代林、贺华中等诗人,是本地活跃的文学力量,他们各自的写作,也大都独具风格,诗歌成就国内知名。


著名诗人、诗评家与潜江诗人见面会

 潜江与武汉的诗坛,与周边的荆州、宜昌、襄阳等地的诗歌交流十分频繁。潜江诗人靠着自身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省内、全国乃至海内外的广泛认同。2007年,原《人民文学》主编、著名诗人韩作荣到潜江,惊叹一个人口只有一百万人的县级市,常年写诗的人达百人之多,创作热情如此高涨和持久,创作质量如此均衡,在全国极为罕见。他将此称为诗坛的“潜江现象”。

 由于潜江“诗名在外”,湖北省内的优秀诗人,大多都到访过潜江。著名诗人韩作荣、于坚、韩东、杨黎、周亚平、余怒、沈浩波等近三十人也曾到访过潜江,其中有些人来过多次,诗歌交流活动十分活跃。

 目前,潜江诗群的主体创作力量是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、成长于80年代的诗人,他们常年坚持创作形成的浓厚氛围,是“潜江诗群”崛起的直接原因。受这种氛围的影响,潜江诗群“70后”中的彭家洪、李昌鹏、工兵、柴安平等人,实力不俗。“80后”女诗人黍不语,也小有名气。“90 后”诗人王威洋、灰狗、韩梅等人活跃在网络平台。一批又一批诗人从不同的层面,烙下时代的印记,造就了今天“潜江诗群”的崛起。


诗歌朗诵会

 百花齐放:众名家评说潜江诗群

 诗人们的创作基于对家乡的热爱,故乡成为诗人们精神的原产地和诗人灵魂扎根的地方。“潜江诗群”的先行者、潜江市文联副主席、作协主席黄明山,他的创作贯穿了整个潜江现代诗歌发展史,他深情地说道:“潜江是我的故乡。喜欢故乡是不需要理由的。潜江这座城市承载着诗人们所有的欢愉与疼痛,这是我心灵的土壤。我的写作离不开土壤,我别无选择。”

 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、诗评家霍俊明评价称:“潜江诗群”给当下中国诗歌的影响在于与它存在的一个个人与群体的交互性。潜江诗人在抒情诗、乡土诗、意象诗、口语诗、先锋诗等多种风格都出现了具有代表意义的诗人。潜江诗人的诗歌,极具江汉平原特色,共同的生活背景、共同的地理是诗人们写作的“标准根”。


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、诗评家霍俊明

 “巨大的静/从深处抓住我的谛视/思想伫立着/我已经做好聆听的准备……”诗歌研讨会上,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、诗评家荣光启在做主题发言时现场朗诵了黄明山的代表作。他评价道:“‘静’和‘思想’这种抽象之物在这里被人格化,看得出诗人在想象上的气魄与技艺上的高超。他的诗歌往往自身边的诸多物象出发展开诗思,于不经意间对旧的意象进行了变构与重新的命名。他的诗歌弥漫着一种清晰和痛切的现代乡愁,自然细腻的笔触,在平实的描绘中展现出具有意味的审美追求,诗歌接通了人类共同的经验。”

 荣光启还评点了王春平的作品《春天去北京》:“我去北京有两种方式……是否有雾霾,如果有,我就要带去口罩。如果没有,到了北京,我的呼吸也会变得谨慎。”他说,口语化的写作、语言看似平白,但整体上却余味悠长,显出思想与结构上的功夫。

 荣光启对梁文涛、魏理科等人的艺术风格也分别做了点评。他说,梁文涛的作品着眼于传统的乡土诗题材、意象;在经验上,着力将“乡土”抽象为现代人的普遍精神故乡缺失的焦虑与惘然,弘扬传统又超越传统。魏理科以先锋诗而著称,作品中对生活、对情感、对人性、对存在,始终保持一种灵魂的在场与探究,语言特征明显,有一种直指内心的力量。

 新华社驻安徽分社副社长、诗人陈先发表示:“潜江诗群”的创作特征边界清晰,诗人从江汉平原地理中捕捉灵性,每个人在艺术上又保留了各自鲜明的独立性,作为个体又烘托出整体的文化现象,个人性和地域文化整体性一起呈现出来。因而构成了“潜江诗群”风格上的独特性和技术上现代性的艺术特点。


新华社驻安徽分社副社长、诗人陈先发

 历史人文:酬唱有鸿儒,往来多名士

 潜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,东靠仙桃通武汉,西邻荆州达三峡,北枕汉水,南依长江,古为云梦泽一角,历经江水复合冲积和湖水缓慢沉积而逐渐形成。夏、商、周三代属荆州域,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。章华台、花鼓戏、江汉油田、曹禺等,潜江的内秀与潜质,深入到每一寸土地,诗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于故乡的探寻和描摹。

 潜江人自宋元开始便有了诗文创作和文学交流的习俗,宋代诗坛名家与潜江状元毕渐的诗歌酬唱、宋代诗人与潜江县令的诗歌唱和曾在民间广为流传。《潜江明清诗选》共收录潜江明清两代诗歌 351首、诗家107人。这些诗词传成为潜江诗群的“根”,历来的诗人们,实现了对楚文化的传承。

 近时期,潜江人提出了“崇文厚德,创新图强”的理念,这种理念对于潜江人文氛围的影响也十分深远。上世纪80年代中期,潜江的诗歌创作氛围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,让青、秀夫、梁文涛、郭红云等成名的诗人都是从那个年代开始创作的。

 上世纪80年代末,以艾青为代表的“归来者”诗歌思潮和以舒婷等为代表的“朦胧诗”诗歌思潮,呈现出对诗歌传统和外国诗歌艺术经验的碰撞交流,诗歌浪潮风起云涌,诗人崇高的社会地位成为普通人心目中的“大神”。北岛、顾城、舒婷、欧阳江河等人的诗在全国风靡一时。


中国作协副主席、著名诗人吉狄马加接受媒体采访

 受诗歌潮流的影响,武汉掀起了影响全国的“85美术思潮”,也成为了全国的“诗歌重镇”。湖北诗人谢克强、刘益善、梁必文、熊召政、饶庆年等人成为湖北诗歌界的一面旗帜。黄明山说,潜江与武汉相距不到200公里,这股思潮很快波及到潜江。潜江的诗人们开始到全国各地去学习、交流,参加“刊授会”,省内诗人田禾等人也多次到访潜江。传承千年楚国余风的潜江,成为文人骚客兴盛活跃之地,视野大变,贮立时代潮头。

 进入90年代之后,潜江诗歌创作群体开始出现分化,一部分诗人顽强地坚守诗歌,一部分诗人转向其他文体的写作,还有一部分人开始经商或从事其他行业。而坚持诗歌创作的一部分诗人则回到了“个人”,更加强调“自我”在诗歌中的地位,写诗成为自我心灵得到慰藉的一种方式。诗人们开始单独地面对自我与世界,用自己的视角表达对乡土、历史、人生等多层面的思考。从这一时期开始,潜江诗歌的厚度、广度、深度、力度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,并逐渐进入多元化写作时代。

 《湖北日报》曾以《平原上的歌唱》为题报道潜江诗群,盛赞:“他们对诗歌的热爱绝对发自心田,诗歌是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,他们以诗人为荣,像江汉平原上的一只苦蝉,朴拙而孤独地吟唱他们的人生。在诗歌的王国里,找到了他们的依靠,找到了精神的乐土。”


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刘波(左),潜江著名诗人梁文涛(右)

 平原气象:楚风流韵,激情放歌

 诗人秀夫是潜江诗群“回归个人写作”的创作者之一。他的诗歌唯美浪漫,不唯技巧,感事怀人,生发于情,不跟风媚俗,自成一格。秀夫同时也是潜江诗歌浪潮的亲历者和见证者。

 在上世纪80 年代兴起的青年诗歌运动中,潜江的诗歌创作可谓“风起云涌”,主要集中体现在民间社团和民间刊物上。秀夫回忆,当时,每个乡镇、每个农场都有自己办的民刊,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诗人们写诗的创作激情。他当时还在中学教外语,是湖北省青年诗歌学会潜江分会副会长,和曹代柏(乜也)、雪鹰三人一起创办了楚风诗社,办有民刊《楚风》。他们三位都是教师,是诗歌把他们聚集在一起。

 《楚风》创办于1986年夏天,主要活动地点在熊口镇。而由让青、江南等人发起创办《黑羽毛》则以园林镇为集聚地,为当时潜江创办的第一份民刊。王贵文(三槐)、秀夫、韩宗渭、马波等诗人在其后也加入其中。此后,民间诗社和民刊如雨后春笋般崛起。彩虹文学社出版《彩虹》油印刊物,晨曦文学社出版月刊《晨曦》, 三人行诗社编有《三人行》诗刊等等。由梁文涛、杨汉年、龚纯、郭红云、贺华中等人成立的江汉雨文学社,创办的民刊《江汉雨》在当时也颇具影响。老年人也行动起来,创办了《水乡流韵》《园林春潮》等古典诗词专辑,活跃在潜江民间的社团和民刊共有30多个。


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、副主席梁必文

 黄明山当时担任潜江文化馆《潜江文苑》主编,他的家成为诗人们聚会的“根据地”,几乎每周都有两三拨诗人聚在他的家中喝酒谈诗,激昂处引吭高歌。他说:“潜江诗人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共同秉性,憨厚、包容、执著、淡定。大家在一起交流信息,切磋诗艺,互相碰撞,彼此鼓励并长期坚守,以群体的力量和荣誉为重,这是潜江诗群赖以不断壮大的基础。”

 近些年,借助互联网的优势,很多潜江诗人成为在全国各大文学网站的版主。自媒体的兴起,让潜江诗人和诗歌呈现出更加整齐的诗群面貌。2012年,诗人大头鸭鸭、湖北青蛙、杨汉年、刘砚浓、周丛磊开办了“诗98”文艺沙龙,以实体店的形式,为潜江诗人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,开展日常诗歌交流活动,并多次面向全省和全国开展诗歌活动,还利用新媒体微信、微博推介潜江诗歌和培养新人,为推动潜江诗群的发展做出了贡献。

 据统计,近年来潜江诗人发表的诗歌作品数以千计,有50余名诗人公开出版诗集近100部,《人民日报》《人民文学》《诗刊》《当代》《星星》《绿风》《中国诗歌》《长江文艺》《诗歌月刊》《诗潮》等报刊常有潜江诗人的足迹。有不少作品在全国诗歌大奖赛中获奖或被收入各种诗歌选本。

 2007,潜江被授予“中华诗词之市”,标志着“潜江诗群”的正式崛起。2009年,《诗选刊》在诗歌地理栏目中介绍了潜江诗歌并集中刊发潜江优秀诗人作品辑。随后,全国10余家刊物或网络平台先后推介“潜江诗群”。人民网、新华网、荆楚网、《湖北日报》、《楚天都市报》、《长江文艺评论》、《长江丛刊》《新汉诗》等均有对于“潜江诗歌”现象与“潜江诗群”的专题报道和推介,潜江诗群广为人知,并在诗坛引起很大反响。国内著名诗人、诗评家荣光启、刘洁岷、谢克强、刘益善、梁必文、高晓晖、张执浩、刘波等都为潜江诗歌和推介潜江诗群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
中国作协副主席、党组书记、著名诗人吉狄马加

 政府助推:创造诗人成长的摇篮

 中国作协副主席、党组书记、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在诗歌座谈会上发言时谈到:“潜江诗群的形成和在全国产生的影响力,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:一是地方党委政府、宣传部、文联、作协等部门的重视,组织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;二是与地方本身厚重的文化传统、诗歌传统有关;三是有一批有共同追求的诗歌爱好者形成的浓厚创作氛围,形成的精神高地”。

 他说,潜江历史悠久,有深厚的诗歌传统。任何一个诗群的形成,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流派的形成,潜江每一位诗人都是独立的存在,所形成的“潜江诗群”作为重要的文学现象、诗歌现象,应引起重视。国内的诗评家、学者、专家应该更多地关注诗人个体,对他们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进行深入的研究。

 潜江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申东辉介绍:“潜江历届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。2003年,潜江市文联、市作家协会相继成立,每年财政专款专用文化建设。近年来在文化方面投入达20多亿,每年都有650万专项经费支持文化发展,潜江诗群也是重点扶持对象之一”。


从右至左依次为诗人沉河、平果、黄明山、黍不语、秀夫、湖北青蛙

 潜江市委市政府组织举办的“中国作家曹禺故里行”、“中国诗人曹禺故里行暨湖北潜江端午诗会”、“‘曹禺杯’全国诗歌大奖赛”等全国性文学采风活动,大家云集,碧野、叶辛、韩作荣、杨黎、于坚等著名作家、诗人纷纷走进潜江,并在《中国作家》推出了潜江专辑。2013年,中国作协在潜江举办了“湖北潜江第四届龙虾节诗歌朗诵会”,全国诗人齐聚潜江,进行研讨和创作交流。2015年5月,“中国知名作家写潜江”文学采风活动再次走进潜江,著名作家蒋子龙、赵瑜、高晓晖、萧立军、甘铁生等创作了一大批讴歌潜江的文艺作品,在全国影响深远。

 目前,潜江有《雷雨文学》《笔架山》《章华台》等10余种刊物,《潜江日报》副刊每年春季开辟“三月诗会”专版,全力推介潜江本土诗人作品,至今已有二十余年,成为潜江诗人成长的摇篮。潜江现有诗歌社团30余个,成员达1200多人。每年10月,由政府主导、学校组织开展大型的诗歌创作交流活动和诗歌作品展,培养诗人,从小做起。

 申东辉说,楚辞传统文化、平原气象以及当代意识的写作,形成潜江诗群重要的艺术特质。在很多人以为诗歌越来越遥远时,潜江诗群的整体创作水准,引起全国的关注和研究,潜江诗群已成为潜江重要的文化名片。